为什么各地热衷于设立文化产业基金?真的投出去了吗?
第2035期文化产业评论
如果我们留心看报道,不难发现几乎每只文化产业基金在成立时都对外宣称是亿级规模,从几亿到千亿不等,至于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少只文化产业基金?文化产业基金的“盘子”究竟有多大?因其散落在全国各地和文化产业各细分行业中,鲜有机构进行确切的统计。但如果要问这些巨额资金都已经投入到文化企业了吗?毋庸置疑,答案是否定的。如果都投出去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文化企业天天哭着喊着说“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烦”?这到底都是为什么?
作者 | 晨星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全民消费升级使得文化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大量热钱纷纷涌入文化产业意欲分得一杯羹。随着监管趋严,消费金融在不断去杠杆、挤泡沫,文化产业领域内的过度投机热度有所消退,逐渐返回理性价值投资。但与此同时,中央的、省级的、地方的、民营的……各式各样文化产业基金遍地开花。
6月,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公告称,国家发改委与建行将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共同发起设立规模约3000亿元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数字创意产业就处于其投资范围;厦门市政府批准设立了3只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引导基金,占当月批准设立的引导基金数量的1/3。
5月,福建省发布了《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投资指引》,对基金的投资领域、投资模式、规模和期限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浙江省华侨基金发起成立新文化产业基金,重点关注依托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影视综艺、在线音视阅、体验式文娱以及与文化相结合的TMT领域产业;北京朝阳区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旗下分设“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等5只子基金。
4月,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发布了5项基金,包括“之江文化旅游产业基金”“东太湖影视文化产业基金”等;武汉设立了总规模为5亿的众海中鸿文化产业基金,专门用于投资武汉市及全国境内的影视、文化、娱乐等高增长行业内的优秀项目和公司。
……
为什么各地热衷于设立文化产业基金?
纵观全国,北上广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基金尤为活跃,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内陆省份近年也陆续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为什么各地如此热衷于设立文化产业基金?
这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紧密相关,一方面我国90%以上的文化企业尚属于小微文化企业,虽然单个文化企业很微小,但是整体联合起来的力量可不容小觑。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普遍对文化产业了解不深,导致文化项目融资渠道不通畅。设立文化产业基金作为文化企业重要的融资工具,可以充分发挥基金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激活文化资本市场,有效解决文化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虽然,国家、省市都陆续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积极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这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导、扶持、推动、调控和服务的作用。但是,专项资金在性质上属于财政公共资源,资金数量有限,且多属于“一锤子买卖”,一般都投放于公益性和扶持性的文化项目,并且很多时候都以事后奖励、补贴的形式发放,难以对整个文化产业发展起到资金的催化作用。
文化产业基金则弥补了专项资金在这一方面上的不足,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使得较小的财政资金可以撬动数十倍的金融杠杠,对资金进行放大以形成规模较大的文化产业基金。
此外,文化产业基金还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渠道资源优势。文化产业基金通过引入有限合伙人或在资本运作过程中结成战略伙伴,不断整合并深化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文化企业、合作伙伴等资源,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以上海众源母基金为例,这是国内首只由国有传媒集团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文化产业母基金,发起方涵盖了上海市委宣传部旗下的投资平台、上海报业集团、闵行区政府、上海国际集团、上海浦发银行等,基金平台资源相当丰富,这样的资源配置在国内文化产业基金中比比皆是。
二是产业与金融结合优势。文化产业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项目来源,文化产业基金可以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平台、运作”的特性,通过锁定文化产业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优秀企业和项目,对其予以资金和资源支持,整合全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圈,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的结合,进而推动整个产业向前发展。
我们熟知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简称CMC)在投资战略上就非常注重打造产业闭环,CMC的第一笔投资给了星空传媒,随后CMC出资成立了星空华文传媒公司,下辖灿星制作公司,在东方卫视播出的《中国达人秀》就是该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大节目,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CMC的掌舵者黎瑞刚原先就是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如此一来,整个综艺产业链从创意策划、投资制作到运营、播映、衍生各个环节就打通了。
显然,现阶段文化产业基金对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更大。这也使得很多地方逐渐缩减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转设文化产业基金。通过“政府引导、集合投资、专家管理、风险分散、运作规范”的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文化产业基金可以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以可转换债券或辅导文化企业上市等形式退出,实现把文化企业“扶上马,送一程”。
巨额文化产业基金真的投出去了吗?
如果我们留心看报道,不难发现几乎每只文化产业基金在成立时都对外宣称是亿级规模,从几亿到千亿不等,至于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少只文化产业基金?文化产业基金的“盘子”究竟有多大?因其散落在全国各地和文化产业各细分行业中,鲜有机构进行确切的统计。但如果要问这些巨额资金都已经投入到文化企业了吗?毋庸置疑,答案是否定的。如果都投出去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文化企业天天哭着喊着说“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烦”?
一般来说,每支基金都会经历“募、投、管、退”的循环,我们听到的XX文化产业基金成立,基金目标是XX亿,这些资金并非全都是到位资金,更不是实际投资资金。因为有限合伙制的私募股权基金通常采用的是承诺出资制,在基金成立阶段,各投资人一般仅到位小部分资金,大约在承诺出资金额的20%-30%,剩余资金可根据实际投资需要由普通合伙人通知投资人再到位,资金到位的时间通常根据基金存续期限的长短及投资项目的需求来确定,直到各投资人承诺的出资已经全部募集完并都投资到项目中为止。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实际操盘中,绝大部分文化产业基金真正投出去的资金远低于50%,某市一支文化产业基金号称目标规模100亿元以上,实际运作中真正落地的不超过1亿。另外一个问题是,优秀的文化项目少,很多文化产业基金管理者觉得自己很憋屈,手上拿着钱,却找不到好项目投出去。
从产业端看,国内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不够成熟,文化产品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大,文化企业商业模式不够明晰。从资金端看,虽有政府资金作为引导,但整个基金终究还是要盈利的,这使得基金更倾向于投资未来极有可能会走向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新三板、中小板等更高层次资本市场的成长期企业,可是,这类文化企业本身就广受投资机构青睐,资金需求问题反而不大。
从人才端看,现阶段精通文化金融的人才还是相当稀缺,就连很多文化产业基金管理公司成员此前都从未投资或运营过文化项目,对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知之甚少,因而对文化企业的投资也尤为谨慎。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文化产业基金与文化企业和项目之间出现了供需不平衡,呈现出一边是文化企业在喊穷找不到投资,一边是文化产业基金在喊冤不敢投资的困局。
文化产业基金到底要怎样才敢投?
与英美日韩等国家的文化产业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就像是一个18岁的少年,正在不断摸索中快速成长,我们不妨先看看“成年人”的玩法。以英国卓越创意基金为例,是以主投初创文化企业、自由职业者和中小文化企业的地区性投资基金,其基金经理David表示,投资成功的秘诀在于:一是始终与股东目标保持一致,与股东的讨论贯穿投资的始末;二是在投资决策过程中,邀请文化产业专家参加,听取业内专业意见;三是进行定制化投资,根据被投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提供各种投资组合;四是提供一站式服务,从融资到商业建议、投后管理,都需要加强与被投文化企业的沟通。
基于我国文化产业基金投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点加以改进:
延长投资期限
我国文化产业基金的投资期限常见的是3+2或5+2年,期满即退出。对此,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曾指出,“文化产业基金投资期限应为8-10年”,因为文化产业是一个回报周期长的行业,很多项目在5-7年都还没开始盈利,导致文化产业基金无法在文化企业的鼎盛期以最大收益退出。而且,设定在5年之内退出的文化产业基金也给基金管理者造成了极大的投资束缚。
我们可以看到,设立于2005年的韩国文化产业基金存续期限直接就是30年,存续期间由专业投资机构负责基金的具体运作。可以说,近年来韩国文化产业所取得的长足发展与基金的长期加持紧密相关。
投资组合多元化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基金充分发挥了股权、债权、股债结合、担保租赁等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优势,如韩国利用基金组合投资的模式,成立了“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加拿大艾伯塔文化产业协会设立了文化产业担保基金,针对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向金融机构提供担保服务,同时该基金也直接为文化企业提供贷款。
而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基金偏重于债权投资形式,但小微文化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轻骑兵”,更适合股权投资、股加债的形式,优化企业财务结构,以免沉重的债务包袱阻碍企业的快速发展。
完善配套政策
文化产业基金不仅是一个资本运作的平台,更是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通过挖掘具有发展潜质的文化企业,并为其提供发展壮大所必需的各种资源。这一方面需要政府为文化产业基金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使得基金敢于投资风险较高的小微文化企业;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完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文化产业基金退出机制,使得基金投资可以在企业高增长阶段退出,以扩大基金规模,继续下一轮投资,扶持更多文化企业发展壮大。
// 主题阅读 //
高薪诚聘:合作作者(点我了解详情)